第 82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82 章
蘇嶠要回京城去, 劉大郎君自然也要跟著回去的。
來安泉縣的這段時日,他不僅跟本縣城售賣藥材的農戶混熟了,也打聽過了城裏頭的幾家藥鋪的進貨渠道, 而後還跑了雲山縣以及附近幾個小縣城, 一邊了解這些地方出產的藥材,一邊選了幾中心水的藥材買了下來,一邊順便跟他們說說安泉縣來的京城小神醫開醫館的事。
到底自己阿爺跟小叔坐堂驗藥的醫館, 東家還是那個蟬大夫,免費做宣傳,義不容辭。
何況還已經借用了他們藥館裏頭的炮藥房了。
所以劉大郎君跟著蘇嶠的車隊一起回京的時候,也算得上是滿載而歸的。
而蘇嶠跟劉大郎君走後第三日,便是義診第一天。
因為醫館用來看病的地兒不大, 考慮到接連三日不用櫃臺收銀, 所以在原來掌櫃收錢銀的地兒重新布置了一下,變成了第四個看診的地兒。
故而義診開始時, 負責看病的大夫有四位:林幼蟬自己, 劉愈,劉無病以及高小大夫。
醫館裏頭的人已經跟高小大夫漸漸熟絡起來, 林幼蟬從高大夫寫給自己的引薦信裏頭,知道了高小大夫的身世。
高小大夫是高大夫的第二個閨女, 自小便對醫術很有天分, 本來一度是想要跟隨高大夫走從醫這條路的, 為此還早早地就進了永春堂做了四五年的藥童,又與高大夫做了四年助手, 甚至高大夫不在的時候, 還可以獨立看病開方了。
高小大夫這個名兒,那時候都在永春堂的醫者跟病患中傳開了。
高大夫亦以為自己這個閨女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 卻沒曾想到,後來女兒與夫君相識相知,成親後便素手作羹去了。
高大夫雖然惋惜,但也就隨閨女去了。
卻未曾想,高小大夫出嫁多年,始終不得孕,婆家因此漸漸頗有微詞,直到四年前,夫君出事,高小大夫亦未有替夫家誕下一兒半女,作為新寡之婦,在婆家的地位跟見艱難,被處處刁難。
等高大夫聽聞女兒困境後,待孝期一過,便出面跟夫家協商,才再一年前將閨女領回了家。
高小大夫於是重拾舊業,跟著父親繼續學醫,前段時日聽聞小竹來信說要在安泉縣開醫館,最好是擅長婦科病的大夫,高大夫便鬥膽引薦自己的女兒——高小大夫歸家後便日日困在宅中,郁郁寡歡,還不如叫她趁此離開京城,換個環境,也能讓女兒的一身醫術派上用場。
等女兒見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亦不必日日郁卒了。
高小大夫聽聞是到京城聞名的小神醫的醫館裏做大夫,精神才算振奮了一些,亦聽從父親所言,故此才來了安泉縣。
在醫館坐堂了幾日,高小大夫亦融入了醫館的從醫日常,平時亦欣然願意指教洪婆婆,教授她從父親習來的醫術,故而醫館中的眾人對高小大夫亦印象良好。
今日的洪婆婆自然亦是有一席之地的,因為是專長給孕婦看治,所以在醫館後院的側廂,拿了一間房來專門安置來看病的孕婦,屆時這便是洪婆婆的專場了。
□□便用那兩間看診房,高小大夫用通道這邊的看診房,林幼蟬則使用藥房這一邊臨時加的看診處。
雖然有了一段時日的宣傳,第一日的義診,來的病人並不算多,而且過來排隊的大多數是縣城裏的百姓。
直到第二日第三日,從城外過來看診的病患才忽然多了起來,估計是不確定醫館是否當真會義診,所以才會先觀望一方,待見著千真萬確,小神醫醫館的大夫看病抓藥不收錢銀後,才回去報信。
到第四第五日,那病患忽然之間就多了,甚至在他們沒有開館的時候,醫館外頭就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病患一多,不免就有了紛爭,幸好醫館就在縣衙外頭,尋常人等自然不敢惹是生非,徐知縣也配合醫館這次的義診活動,叫了衙差過來幫忙盯著,所以雖然有亂子,但不大,而且在官府協調下很快就解決了。
讓林幼蟬感到欣慰的是,她們大力鼓催兩文錢看診費的計策後,來看病的婦人姑娘們多了不少,如今義診,在排隊的婦人姑娘們也多了許多。
雖然拘於空間問題,那排隊的人只作兩條隊伍,任何一位病患輪到後,無論郎君漢子還是婦人姑娘們,都可以選擇去任一看診房看病,除了孕婦——高小大夫雖然擅長帶下病,但對於孕期前後孕婦情況,特別是涉及臨產這一方面,接觸得少,輪經驗豐富,還是得洪婆婆。
所以平時高小大夫才這般樂意與洪婆婆切磋,彼此交流醫術。
所以這時候見著有快臨產的孕婦,都叫蓮丫頭給帶到後院洪婆婆的看診房區。
當然,這個時候的郎君漢子,大多選擇讓□□看病,婦人姑娘們,也大多選擇讓高小大夫或林幼蟬看病。
只有一些不介意的病患,輪到了,見著哪位大夫空閑便去哪位大夫去,還有一些便是信不過女大夫的男病患或女病患,堅持要等到□□才看。
高大夫跟林幼蟬自然是隨他們選擇的。
不過等到後兩日,眼見著病患多得一日看不過來,便容不得他們選擇了,輪到誰是誰,加快速度,才在天黑之前,總算勉強將來看病的百姓都看完了。
這還是他們叫小竹跟蓮丫頭跟一些病患不急不重的病人說,明兒兩日還能給他們看病,只收取看診費用,郎君三文錢,娘子兩文錢,抓藥不用錢的情況下,才勸走他們的。
接連四日都不停地給病患們看診,五位大夫都累了。
洪婆婆光是這幾日,她就接待了不下百名孕婦,其中還有六名就在隔壁安置好的產房裏誕下了孩兒,如今還有兩名孕婦住著待產呢!
林幼蟬以為義診結束後,次日來看病的百姓會減少的,沒曾料,卻依舊跟義診那幾日一般多,依舊排了兩隊長長的隊伍。
不過在跟他們診治之前,未免依舊看不完排隊看病的百姓,所以林幼蟬叫小竹安排人手做了竹牌子,到下晌臨結束之前,將牌子給餘下沒看到病的百姓,次日亦然。
這樣又用多了一日,看完了持有牌子的病患,這一次的義診才算是徹底結束了。
在義診期間,安泉縣的許多人,都在關註著小神醫醫館。
不僅僅是縣城裏頭的一些官紳大戶,安泉縣縣衙的人,當然也包括江府裏頭閉門不出的江叔珩與江衡,還有從雲山縣來的一些百姓,甚至是雲山縣的縣老爺,特意過來了一趟,與徐知縣盯了一回。
等見著醫館裏頭忙忙碌碌,藥童們進進出出,那些看了病拿到藥包出來的百姓帶著一臉釋然地離開時,才拍了拍徐知縣的肩頭:“徐大人可真好啊,能被分到安泉縣來。”
他可是見著果真有不少雲山縣的百姓也趕過來看病了。
這般一間為民著想的醫館,若是開在雲山縣就好了,就沖它看病便宜,還有女大夫這兩項優點,怕就能吸引不少百姓到本縣安居樂業。
這潛在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不僅如此……”徐知縣看著輪到的每一個病患,都有藥童登記姓名籍貫,眼睛發亮,想說什麽,忍忍還是沒說出來,但再與雲山縣的知縣對視時,彼此都露出了個心領神會的眼神。
這時候的林幼蟬,是沒有想到她開的這間醫館,日後會給阿爹的領地帶來深遠影響的。
直到來年開春後,劍南道慣常遭遇洪澇——劍南道地處南方,南方多雨,雖然官府亦修繕改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但依舊改變不了春日凍土冰融,雨水連日甚至連月降下後,水量急遽上升,而後造成洪水澇災的惡果。
不少災民失去了家園,成為流民,背井離鄉,四散著尋找適宜的棲身之所。
安泉縣城裏頭也遭受了一陣子的雨水侵襲,但幸而常年如此百姓們早有了應對之策,又有邵縣丞提前提醒做了充分的準備洩洪排流,所以損傷雖有,但傷害不大。
反而是城外的不少村落,靠近河流溪湧邊的,被淹沒了不少,徐知縣阻止官吏到各個遭受洪災的村子救人救災,亦忙得腳不落地。
作為封地的侯爺,江叔珩自然是不能束手旁觀的,亦捐獻了不少物資跟錢銀,讓縣衙安排給受災的兩縣百姓,援助他們盡快恢覆正常生活。
至於林幼蟬,亦是沒有料到從冬末到開春三個月以來,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雨水侵襲,雨量是充沛的,但卻是簡直過分充沛。
每日都得跑去椒園跟三七園裏頭看著,省得好不容易長起來的苗木被淹沒。
椒園裏移植的成樹還好,經過了一個秋季跟冬季,已經在地底下紮穩了樹根,那由苗木長成的椒樹則還是小樹,基本上每次遇上暴雨天氣,那單薄的樹幹便在雨中飄搖,風大一些就會被刮走,所以她們不得不另外砍了一些竹竿,深深紮進泥土裏,而後將小樹捆綁上去,好讓它們有點支柱依靠。
但後排那些催苗長成的更小的株植,就不行了,只能另外臨時搭了個木棚將它們圍了起來,蓋上棚蓋,每次下過雨後,或者趁雨勢小時,便來挖溝通渠,天天手動排水。
至於三七園裏頭,因為長出來的苗子並不是如花椒那般高大的植株,也不高,生長期還在匍匐在地面的小苗,倒是不必怕被風吹雨打去,只是積水落到土壤裏,填滿溝壑後,一不及時疏通,就會灌滿了整個園子,等疏通流動時,便會帶走不少肥沃的土壤,露出底下纖細的苗根。
為了保住這些珍貴的三七苗苗,每次下雨就得及時去看著,省得園子裏的土壤都順著流水被帶走了,在通渠疏通口做了細密只容流水經過的竹篩柵欄,允許水流出去,而後將泥土留下來,再派人在通渠裏挖走雨水帶走的泥土,而後填補回三七院子裏去。
這個時候,林幼蟬就慶幸程四郎沒有跟著她也做三七的營生,至少在雨季時候不用像她們這般折騰。
程家的紅煙園裏頭的椒苗,全是用種子催苗種成的,在這般的環境下,程四郎幹脆在裏分區搭建了園子大小的棚蓋,雨勢大的時候掩蓋好,雨勢小的時候收起來。
當然,灌到園子裏的雨水亦通過通渠的疏排出去。
如此反覆,等雨季結束,雨水期漸漸過去,降雨量逐日減少,才算松了口氣。
便是在這個時候,徐知縣找上門來,希望小神醫醫館再舉行一次義診。
“侯爺,蟬大夫,眼下有不少百姓在洪澇中泡壞了身子,還有許多災民流離失所,安泉縣的城外跟村落裏都混入了不少流民,我希望蟬大夫能如去歲那般,在城外義診,替這些流民跟百姓診病五日。”
徐攸道,“我亦跟姚知縣提過了,他亦會安排雲山縣的大夫在城外義診,安撫流落到我們轄下之地的災民。”
“這主意好,義診可以幫到不少人的。阿爹,我覺得可以。”林幼蟬馬上道。
自從去歲那一次義診後,來小神醫醫館看病的百姓就多起來了。
江叔珩瞥了徐攸一眼,徐攸趕緊將身子躬得更低一些,“我亦覺得徐大人這法子好,不過,我們安泉縣,就只讓小神醫醫館的大夫去嗎?”
“稟侯爺,那百草堂跟仁和館,還有城裏頭的其他大夫,我都找過了,他們亦願意在城外義診,而後,大小醫館聯和,三四個大夫,五日內輪流義診。”
“輪流好,這樣我們也有充分的歇息日。”
已經有義診經驗的林幼蟬想起上一次開義診時後來三日連軸轉的辛苦,連連點頭,已經在心裏頭琢磨得要小竹提前準備好牌子,省得屆時有永遠看不完的病人了。
當然,這般大規模的義診,是縣衙牽頭的,那藥棚跟藥物自然要縣衙負責的。
徐知縣在走之前,又找江叔珩給縣衙捐獻一批藥材跟銀子,也替雲山縣的姚知縣要了一份,離開江府後便又去找縣城裏頭的豪紳大戶捐獻錢銀物資去了。
林幼蟬與小竹帶著劉愈大夫提前去安泉縣南城門外頭檢查他們將來要義診的醫棚。
義診的醫棚攏共有六個,留給他們小神醫醫館的有兩個。
林幼蟬已經劉愈劉無病還有高小大夫商量好了,每日兩個大夫過來出診的話,她,高小大夫還有洪大夫定是要輪著來的,為的便是給過來義診的婦人姑娘們行方便。
而後劉愈大夫跟劉無病父子倆也是輪流過來看診,沒輪上看診的大夫則留在醫館裏頭隨時候命。
另外屆時因為藥材是集中在一個地方,病患抓藥是統一取的,所以他們也得派兩個抓藥的藥童過來幫忙。
等見著分給他們醫館的藥棚,看了看位置後,林幼蟬選定了靠側邊的一個醫棚專門拿來給她們女大夫用,又叫現場搭建醫棚的衙差多搭建了一張床,扣上四面的兩個竹簾子,如此屆時若是婦人要針灸或褪裳看傷的時候,更為方便。
等清理過醫棚後,再回頭看了看,林幼蟬又道:“還得添兩個爐子吧?”
既然是流民,怕是沒甚麽地兒煎藥的,所以一些方便現場煎好的可以馬上替他們熬好,現場就能讓他們服用,另外若是需要用熱水的時候,也有地方現煮。
“那我們一會兒過來的時候,在運點爐子跟柴火過來好了!”
“那還得準備燒藥罐子,木盆帕子,還有擡水的木桶。”
到底不在自家的醫館做的義診,在自家醫館義診那一次,都是現成的,要什麽往後院跑就是了,如今在城外的地兒做義診,什麽都沒有,什麽都得自己現拿過來,麻煩多了。
百草堂跟仁和堂,以及其他縣城裏參加了義診的大夫,也陸陸續續過來認領自家要用的醫棚,也在清理醫棚裏的凳子桌案,查漏補缺。
不僅是他們,醫棚的另一邊,是縣城裏頭的一些鄉紳跟有錢大戶壘竈建成的粥棚,更早之前,當安泉縣外頭出現流連的災民時,在徐知縣的勸說下,就派了家中的管事跟奴婢過來城外熬粥安撫流民。
作為兩個縣的封地的侯府,江家亦分別派了管事去雲山縣,以及就在安泉縣城外,開了自家的粥棚。
眼下來安泉縣的流民不多,所以正式供應粥水的粥棚也不多,除了兩家架起大鍋燒著粥的——其中就包括了侯府家的,其他三家的竈頭是冷冰冰的,有鍋,也沒熬粥。
估計是看流民不多,有兩家粥棚就可以滿足來安泉縣的流民了,所以幹脆就不開了。
瞧見對面捧著缺口的碗喝著粥的流民,三三兩兩的,或蹲著或站著,衣裳襤褸,神情麻木,林幼蟬心裏頭頗不是滋味。
“這些流民,往後的日子得怎麽過啊?”
眼下徐攸組織人手給他們看病,又鼓勵城裏大戶給他們供應粥水,但始終是權宜之計,過了這陣子之後呢,這些流民又要怎麽處置?
“我在醫館的時候,聽縣衙的官大哥說了,徐大人是有意留下這些流民。”小竹也看著那些流民道。
小神醫醫館就在開在縣衙附近,從開館當初小竹就更那些衙差混了個臉熟,隨著時常在醫館跑出跑進的,又是小神醫身邊的專屬藥童,小竹便認識了不少在縣衙當差的小官小吏,消息都比尋常百姓知道得多。
“徐知縣想收容這些流民嗎?”林幼蟬與劉愈回頭看著小竹。
小竹點點頭。
“但是無限制收容他們進城也不行,一來不知根底,二來也怕洪澇過去後,這些流民身上帶著病癥壞了城裏頭的百姓日常,所以眼下都沒敢讓他們進城。”小竹道。
“不過聽徐大人的意思,是先暫且讓他們在城外呆著,等義診過後,再考慮讓他們登記入冊,成為咱們安泉縣的百姓。有一技之長的,像木匠工匠行商等,可以進城裏頭做活計,若是農戶,便分配到城外的村子裏頭,給他們分給三五畝地,免稅三年耕種。”
林幼蟬一聽,與劉愈大夫彼此一覷,均明白了徐攸的意思。
難怪要在這個時候策動他們義診啊,徐大人這架勢,是想要增加安泉縣的人戶啊!
“雲山縣也這麽幹麽?”
“是啊,便是徐大人跟姚大人聽聞有不少遭洪澇的地方,許多流民北遷,於是才合計想出來的法子。”
安泉縣跟雲山縣都是小縣城,人戶不豐,攏共加起來,登記在冊才一千戶,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才兩個縣一起並給阿爹做了封地。
阿爹做這個侯爺領了這兩處縣城的封地後,期間人戶是增加亦或是減少,收到的賦稅是多還是少,那就得封地上縣衙的統轄管理能力了。
又因為阿爹是千戶侯,可以一定程度上幹預政事,比如是否收容流民,亦或是增稅減稅,均能由他決定。
徐知縣跟姚知縣敢這麽做,定是問過阿爹意思的,阿爹自然也是允了的。
在兩個縣被賞賜與阿爹後,這兩個地兒增加的人戶,帶來的賦稅,只要阿爹還在一日,或是說,只要阿爹沒有奪爵,那便都是屬於阿爹。
所以兩個縣城若是能靠施粥跟義診留住流民,就意味著封地上的人戶增加,帶動衣食住行發展,屆時安泉縣跟雲山縣興旺了,縣衙官吏能分得的稅銀增加,那阿爹拿到手的稅銀也會同等比例增加。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想到可以好好給流民看病就有可能挽留住這些流民成為阿爹封地的百姓,同時就能讓封地漸漸地聚集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口一多,小縣城變成大縣城,那阿爹的封地就能繁華起來。
距離義診還是兩日,但林幼蟬已經覺得自己幹勁十足!
徐知縣跟姚知縣也幹勁滿滿的,在確定要留住這些流民成為自己管轄縣城裏的百姓後,制定施粥跟義診對策時,就叫了不少衙差還有百姓,混到流民中去宣傳:
“你們知道前面就是安國侯的封地嗎?”
“什麽安國侯?”
“哎,反正就是安國侯的封地,聽說那安泉縣跟雲山縣,都在給咱們這些流民施粥,據說還能收容我們留下來做城裏人。”
“老子本來就是城裏人,稀罕!”
“就是,我本來也是城裏人,現在不過是遭洪澇才背井離鄉的。”
“那你們想去哪兒啊?”
“往北區,或者去京城,做京都百姓去。”
“京城哪裏是那麽好容易進去的,照我說,還不如去安國侯的封地呢!”
“去給安國侯當孫子有什麽好的?”
“你不知道?那安國侯的封地,如今給咱們流民免費看病吶!”
“對對,聽說要是想留下來的,還免費分田分地,免稅三年呢!”
“真的?”
“是真的,安國侯對封地上的百姓可好了,你們知道小神醫不?”
“小神醫?”
“這我知道,我想起來了,安國侯是那個江大人對不對?”
“對對,我們江大人的閨女啊,就是小神醫,她給京城裏頭的皇帝老子跟王侯都看過病,侯爺如今不是回封地替那侯府二爺守孝麽,小神醫也跟著回來了,所以在安泉縣給開了間專門給百姓治病的醫館,咱們看病一次只要三文錢,要是你們媳婦閨女去看病,就更便宜了,只要兩文錢。”
“不可能吧?”流民震驚。
“絕對可能,這義診,到時候侯爺的閨女也會去給咱們看病呢,你們要不信,繞個路去一趟,一來可以去討些免費的吃食,不用餓肚子,二來若是身子不舒服的,可以免費看個病,三來親自去問問,在咱們侯爺的封地看病是不是這麽便宜。”
不少流民終於心動了。
“那,去看看!”
“去看看,反正繞個彎,算是途中打個盹兒,要到時候不樂意,我們還可以繼續上京城去的嘛!”
“走走走!”
安泉縣跟雲山縣施粥義診千方百計吸引流民,但還有大部分受災難民,卻越過了劍南道,繼續往北而上。
甚至在京畿城外周遭的不少流民,也在紛紛流向京城。
這時,誰也沒想到,當大部分流入京畿城裏城外的災民聚集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大事,無形中改變了江叔珩與林幼蟬的命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蘇嶠要回京城去, 劉大郎君自然也要跟著回去的。
來安泉縣的這段時日,他不僅跟本縣城售賣藥材的農戶混熟了,也打聽過了城裏頭的幾家藥鋪的進貨渠道, 而後還跑了雲山縣以及附近幾個小縣城, 一邊了解這些地方出產的藥材,一邊選了幾中心水的藥材買了下來,一邊順便跟他們說說安泉縣來的京城小神醫開醫館的事。
到底自己阿爺跟小叔坐堂驗藥的醫館, 東家還是那個蟬大夫,免費做宣傳,義不容辭。
何況還已經借用了他們藥館裏頭的炮藥房了。
所以劉大郎君跟著蘇嶠的車隊一起回京的時候,也算得上是滿載而歸的。
而蘇嶠跟劉大郎君走後第三日,便是義診第一天。
因為醫館用來看病的地兒不大, 考慮到接連三日不用櫃臺收銀, 所以在原來掌櫃收錢銀的地兒重新布置了一下,變成了第四個看診的地兒。
故而義診開始時, 負責看病的大夫有四位:林幼蟬自己, 劉愈,劉無病以及高小大夫。
醫館裏頭的人已經跟高小大夫漸漸熟絡起來, 林幼蟬從高大夫寫給自己的引薦信裏頭,知道了高小大夫的身世。
高小大夫是高大夫的第二個閨女, 自小便對醫術很有天分, 本來一度是想要跟隨高大夫走從醫這條路的, 為此還早早地就進了永春堂做了四五年的藥童,又與高大夫做了四年助手, 甚至高大夫不在的時候, 還可以獨立看病開方了。
高小大夫這個名兒,那時候都在永春堂的醫者跟病患中傳開了。
高大夫亦以為自己這個閨女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 卻沒曾想到,後來女兒與夫君相識相知,成親後便素手作羹去了。
高大夫雖然惋惜,但也就隨閨女去了。
卻未曾想,高小大夫出嫁多年,始終不得孕,婆家因此漸漸頗有微詞,直到四年前,夫君出事,高小大夫亦未有替夫家誕下一兒半女,作為新寡之婦,在婆家的地位跟見艱難,被處處刁難。
等高大夫聽聞女兒困境後,待孝期一過,便出面跟夫家協商,才再一年前將閨女領回了家。
高小大夫於是重拾舊業,跟著父親繼續學醫,前段時日聽聞小竹來信說要在安泉縣開醫館,最好是擅長婦科病的大夫,高大夫便鬥膽引薦自己的女兒——高小大夫歸家後便日日困在宅中,郁郁寡歡,還不如叫她趁此離開京城,換個環境,也能讓女兒的一身醫術派上用場。
等女兒見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亦不必日日郁卒了。
高小大夫聽聞是到京城聞名的小神醫的醫館裏做大夫,精神才算振奮了一些,亦聽從父親所言,故此才來了安泉縣。
在醫館坐堂了幾日,高小大夫亦融入了醫館的從醫日常,平時亦欣然願意指教洪婆婆,教授她從父親習來的醫術,故而醫館中的眾人對高小大夫亦印象良好。
今日的洪婆婆自然亦是有一席之地的,因為是專長給孕婦看治,所以在醫館後院的側廂,拿了一間房來專門安置來看病的孕婦,屆時這便是洪婆婆的專場了。
□□便用那兩間看診房,高小大夫用通道這邊的看診房,林幼蟬則使用藥房這一邊臨時加的看診處。
雖然有了一段時日的宣傳,第一日的義診,來的病人並不算多,而且過來排隊的大多數是縣城裏的百姓。
直到第二日第三日,從城外過來看診的病患才忽然多了起來,估計是不確定醫館是否當真會義診,所以才會先觀望一方,待見著千真萬確,小神醫醫館的大夫看病抓藥不收錢銀後,才回去報信。
到第四第五日,那病患忽然之間就多了,甚至在他們沒有開館的時候,醫館外頭就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病患一多,不免就有了紛爭,幸好醫館就在縣衙外頭,尋常人等自然不敢惹是生非,徐知縣也配合醫館這次的義診活動,叫了衙差過來幫忙盯著,所以雖然有亂子,但不大,而且在官府協調下很快就解決了。
讓林幼蟬感到欣慰的是,她們大力鼓催兩文錢看診費的計策後,來看病的婦人姑娘們多了不少,如今義診,在排隊的婦人姑娘們也多了許多。
雖然拘於空間問題,那排隊的人只作兩條隊伍,任何一位病患輪到後,無論郎君漢子還是婦人姑娘們,都可以選擇去任一看診房看病,除了孕婦——高小大夫雖然擅長帶下病,但對於孕期前後孕婦情況,特別是涉及臨產這一方面,接觸得少,輪經驗豐富,還是得洪婆婆。
所以平時高小大夫才這般樂意與洪婆婆切磋,彼此交流醫術。
所以這時候見著有快臨產的孕婦,都叫蓮丫頭給帶到後院洪婆婆的看診房區。
當然,這個時候的郎君漢子,大多選擇讓□□看病,婦人姑娘們,也大多選擇讓高小大夫或林幼蟬看病。
只有一些不介意的病患,輪到了,見著哪位大夫空閑便去哪位大夫去,還有一些便是信不過女大夫的男病患或女病患,堅持要等到□□才看。
高大夫跟林幼蟬自然是隨他們選擇的。
不過等到後兩日,眼見著病患多得一日看不過來,便容不得他們選擇了,輪到誰是誰,加快速度,才在天黑之前,總算勉強將來看病的百姓都看完了。
這還是他們叫小竹跟蓮丫頭跟一些病患不急不重的病人說,明兒兩日還能給他們看病,只收取看診費用,郎君三文錢,娘子兩文錢,抓藥不用錢的情況下,才勸走他們的。
接連四日都不停地給病患們看診,五位大夫都累了。
洪婆婆光是這幾日,她就接待了不下百名孕婦,其中還有六名就在隔壁安置好的產房裏誕下了孩兒,如今還有兩名孕婦住著待產呢!
林幼蟬以為義診結束後,次日來看病的百姓會減少的,沒曾料,卻依舊跟義診那幾日一般多,依舊排了兩隊長長的隊伍。
不過在跟他們診治之前,未免依舊看不完排隊看病的百姓,所以林幼蟬叫小竹安排人手做了竹牌子,到下晌臨結束之前,將牌子給餘下沒看到病的百姓,次日亦然。
這樣又用多了一日,看完了持有牌子的病患,這一次的義診才算是徹底結束了。
在義診期間,安泉縣的許多人,都在關註著小神醫醫館。
不僅僅是縣城裏頭的一些官紳大戶,安泉縣縣衙的人,當然也包括江府裏頭閉門不出的江叔珩與江衡,還有從雲山縣來的一些百姓,甚至是雲山縣的縣老爺,特意過來了一趟,與徐知縣盯了一回。
等見著醫館裏頭忙忙碌碌,藥童們進進出出,那些看了病拿到藥包出來的百姓帶著一臉釋然地離開時,才拍了拍徐知縣的肩頭:“徐大人可真好啊,能被分到安泉縣來。”
他可是見著果真有不少雲山縣的百姓也趕過來看病了。
這般一間為民著想的醫館,若是開在雲山縣就好了,就沖它看病便宜,還有女大夫這兩項優點,怕就能吸引不少百姓到本縣安居樂業。
這潛在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不僅如此……”徐知縣看著輪到的每一個病患,都有藥童登記姓名籍貫,眼睛發亮,想說什麽,忍忍還是沒說出來,但再與雲山縣的知縣對視時,彼此都露出了個心領神會的眼神。
這時候的林幼蟬,是沒有想到她開的這間醫館,日後會給阿爹的領地帶來深遠影響的。
直到來年開春後,劍南道慣常遭遇洪澇——劍南道地處南方,南方多雨,雖然官府亦修繕改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但依舊改變不了春日凍土冰融,雨水連日甚至連月降下後,水量急遽上升,而後造成洪水澇災的惡果。
不少災民失去了家園,成為流民,背井離鄉,四散著尋找適宜的棲身之所。
安泉縣城裏頭也遭受了一陣子的雨水侵襲,但幸而常年如此百姓們早有了應對之策,又有邵縣丞提前提醒做了充分的準備洩洪排流,所以損傷雖有,但傷害不大。
反而是城外的不少村落,靠近河流溪湧邊的,被淹沒了不少,徐知縣阻止官吏到各個遭受洪災的村子救人救災,亦忙得腳不落地。
作為封地的侯爺,江叔珩自然是不能束手旁觀的,亦捐獻了不少物資跟錢銀,讓縣衙安排給受災的兩縣百姓,援助他們盡快恢覆正常生活。
至於林幼蟬,亦是沒有料到從冬末到開春三個月以來,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雨水侵襲,雨量是充沛的,但卻是簡直過分充沛。
每日都得跑去椒園跟三七園裏頭看著,省得好不容易長起來的苗木被淹沒。
椒園裏移植的成樹還好,經過了一個秋季跟冬季,已經在地底下紮穩了樹根,那由苗木長成的椒樹則還是小樹,基本上每次遇上暴雨天氣,那單薄的樹幹便在雨中飄搖,風大一些就會被刮走,所以她們不得不另外砍了一些竹竿,深深紮進泥土裏,而後將小樹捆綁上去,好讓它們有點支柱依靠。
但後排那些催苗長成的更小的株植,就不行了,只能另外臨時搭了個木棚將它們圍了起來,蓋上棚蓋,每次下過雨後,或者趁雨勢小時,便來挖溝通渠,天天手動排水。
至於三七園裏頭,因為長出來的苗子並不是如花椒那般高大的植株,也不高,生長期還在匍匐在地面的小苗,倒是不必怕被風吹雨打去,只是積水落到土壤裏,填滿溝壑後,一不及時疏通,就會灌滿了整個園子,等疏通流動時,便會帶走不少肥沃的土壤,露出底下纖細的苗根。
為了保住這些珍貴的三七苗苗,每次下雨就得及時去看著,省得園子裏的土壤都順著流水被帶走了,在通渠疏通口做了細密只容流水經過的竹篩柵欄,允許水流出去,而後將泥土留下來,再派人在通渠裏挖走雨水帶走的泥土,而後填補回三七院子裏去。
這個時候,林幼蟬就慶幸程四郎沒有跟著她也做三七的營生,至少在雨季時候不用像她們這般折騰。
程家的紅煙園裏頭的椒苗,全是用種子催苗種成的,在這般的環境下,程四郎幹脆在裏分區搭建了園子大小的棚蓋,雨勢大的時候掩蓋好,雨勢小的時候收起來。
當然,灌到園子裏的雨水亦通過通渠的疏排出去。
如此反覆,等雨季結束,雨水期漸漸過去,降雨量逐日減少,才算松了口氣。
便是在這個時候,徐知縣找上門來,希望小神醫醫館再舉行一次義診。
“侯爺,蟬大夫,眼下有不少百姓在洪澇中泡壞了身子,還有許多災民流離失所,安泉縣的城外跟村落裏都混入了不少流民,我希望蟬大夫能如去歲那般,在城外義診,替這些流民跟百姓診病五日。”
徐攸道,“我亦跟姚知縣提過了,他亦會安排雲山縣的大夫在城外義診,安撫流落到我們轄下之地的災民。”
“這主意好,義診可以幫到不少人的。阿爹,我覺得可以。”林幼蟬馬上道。
自從去歲那一次義診後,來小神醫醫館看病的百姓就多起來了。
江叔珩瞥了徐攸一眼,徐攸趕緊將身子躬得更低一些,“我亦覺得徐大人這法子好,不過,我們安泉縣,就只讓小神醫醫館的大夫去嗎?”
“稟侯爺,那百草堂跟仁和館,還有城裏頭的其他大夫,我都找過了,他們亦願意在城外義診,而後,大小醫館聯和,三四個大夫,五日內輪流義診。”
“輪流好,這樣我們也有充分的歇息日。”
已經有義診經驗的林幼蟬想起上一次開義診時後來三日連軸轉的辛苦,連連點頭,已經在心裏頭琢磨得要小竹提前準備好牌子,省得屆時有永遠看不完的病人了。
當然,這般大規模的義診,是縣衙牽頭的,那藥棚跟藥物自然要縣衙負責的。
徐知縣在走之前,又找江叔珩給縣衙捐獻一批藥材跟銀子,也替雲山縣的姚知縣要了一份,離開江府後便又去找縣城裏頭的豪紳大戶捐獻錢銀物資去了。
林幼蟬與小竹帶著劉愈大夫提前去安泉縣南城門外頭檢查他們將來要義診的醫棚。
義診的醫棚攏共有六個,留給他們小神醫醫館的有兩個。
林幼蟬已經劉愈劉無病還有高小大夫商量好了,每日兩個大夫過來出診的話,她,高小大夫還有洪大夫定是要輪著來的,為的便是給過來義診的婦人姑娘們行方便。
而後劉愈大夫跟劉無病父子倆也是輪流過來看診,沒輪上看診的大夫則留在醫館裏頭隨時候命。
另外屆時因為藥材是集中在一個地方,病患抓藥是統一取的,所以他們也得派兩個抓藥的藥童過來幫忙。
等見著分給他們醫館的藥棚,看了看位置後,林幼蟬選定了靠側邊的一個醫棚專門拿來給她們女大夫用,又叫現場搭建醫棚的衙差多搭建了一張床,扣上四面的兩個竹簾子,如此屆時若是婦人要針灸或褪裳看傷的時候,更為方便。
等清理過醫棚後,再回頭看了看,林幼蟬又道:“還得添兩個爐子吧?”
既然是流民,怕是沒甚麽地兒煎藥的,所以一些方便現場煎好的可以馬上替他們熬好,現場就能讓他們服用,另外若是需要用熱水的時候,也有地方現煮。
“那我們一會兒過來的時候,在運點爐子跟柴火過來好了!”
“那還得準備燒藥罐子,木盆帕子,還有擡水的木桶。”
到底不在自家的醫館做的義診,在自家醫館義診那一次,都是現成的,要什麽往後院跑就是了,如今在城外的地兒做義診,什麽都沒有,什麽都得自己現拿過來,麻煩多了。
百草堂跟仁和堂,以及其他縣城裏參加了義診的大夫,也陸陸續續過來認領自家要用的醫棚,也在清理醫棚裏的凳子桌案,查漏補缺。
不僅是他們,醫棚的另一邊,是縣城裏頭的一些鄉紳跟有錢大戶壘竈建成的粥棚,更早之前,當安泉縣外頭出現流連的災民時,在徐知縣的勸說下,就派了家中的管事跟奴婢過來城外熬粥安撫流民。
作為兩個縣的封地的侯府,江家亦分別派了管事去雲山縣,以及就在安泉縣城外,開了自家的粥棚。
眼下來安泉縣的流民不多,所以正式供應粥水的粥棚也不多,除了兩家架起大鍋燒著粥的——其中就包括了侯府家的,其他三家的竈頭是冷冰冰的,有鍋,也沒熬粥。
估計是看流民不多,有兩家粥棚就可以滿足來安泉縣的流民了,所以幹脆就不開了。
瞧見對面捧著缺口的碗喝著粥的流民,三三兩兩的,或蹲著或站著,衣裳襤褸,神情麻木,林幼蟬心裏頭頗不是滋味。
“這些流民,往後的日子得怎麽過啊?”
眼下徐攸組織人手給他們看病,又鼓勵城裏大戶給他們供應粥水,但始終是權宜之計,過了這陣子之後呢,這些流民又要怎麽處置?
“我在醫館的時候,聽縣衙的官大哥說了,徐大人是有意留下這些流民。”小竹也看著那些流民道。
小神醫醫館就在開在縣衙附近,從開館當初小竹就更那些衙差混了個臉熟,隨著時常在醫館跑出跑進的,又是小神醫身邊的專屬藥童,小竹便認識了不少在縣衙當差的小官小吏,消息都比尋常百姓知道得多。
“徐知縣想收容這些流民嗎?”林幼蟬與劉愈回頭看著小竹。
小竹點點頭。
“但是無限制收容他們進城也不行,一來不知根底,二來也怕洪澇過去後,這些流民身上帶著病癥壞了城裏頭的百姓日常,所以眼下都沒敢讓他們進城。”小竹道。
“不過聽徐大人的意思,是先暫且讓他們在城外呆著,等義診過後,再考慮讓他們登記入冊,成為咱們安泉縣的百姓。有一技之長的,像木匠工匠行商等,可以進城裏頭做活計,若是農戶,便分配到城外的村子裏頭,給他們分給三五畝地,免稅三年耕種。”
林幼蟬一聽,與劉愈大夫彼此一覷,均明白了徐攸的意思。
難怪要在這個時候策動他們義診啊,徐大人這架勢,是想要增加安泉縣的人戶啊!
“雲山縣也這麽幹麽?”
“是啊,便是徐大人跟姚大人聽聞有不少遭洪澇的地方,許多流民北遷,於是才合計想出來的法子。”
安泉縣跟雲山縣都是小縣城,人戶不豐,攏共加起來,登記在冊才一千戶,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才兩個縣一起並給阿爹做了封地。
阿爹做這個侯爺領了這兩處縣城的封地後,期間人戶是增加亦或是減少,收到的賦稅是多還是少,那就得封地上縣衙的統轄管理能力了。
又因為阿爹是千戶侯,可以一定程度上幹預政事,比如是否收容流民,亦或是增稅減稅,均能由他決定。
徐知縣跟姚知縣敢這麽做,定是問過阿爹意思的,阿爹自然也是允了的。
在兩個縣被賞賜與阿爹後,這兩個地兒增加的人戶,帶來的賦稅,只要阿爹還在一日,或是說,只要阿爹沒有奪爵,那便都是屬於阿爹。
所以兩個縣城若是能靠施粥跟義診留住流民,就意味著封地上的人戶增加,帶動衣食住行發展,屆時安泉縣跟雲山縣興旺了,縣衙官吏能分得的稅銀增加,那阿爹拿到手的稅銀也會同等比例增加。
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想到可以好好給流民看病就有可能挽留住這些流民成為阿爹封地的百姓,同時就能讓封地漸漸地聚集越來越多的人口,人口一多,小縣城變成大縣城,那阿爹的封地就能繁華起來。
距離義診還是兩日,但林幼蟬已經覺得自己幹勁十足!
徐知縣跟姚知縣也幹勁滿滿的,在確定要留住這些流民成為自己管轄縣城裏的百姓後,制定施粥跟義診對策時,就叫了不少衙差還有百姓,混到流民中去宣傳:
“你們知道前面就是安國侯的封地嗎?”
“什麽安國侯?”
“哎,反正就是安國侯的封地,聽說那安泉縣跟雲山縣,都在給咱們這些流民施粥,據說還能收容我們留下來做城裏人。”
“老子本來就是城裏人,稀罕!”
“就是,我本來也是城裏人,現在不過是遭洪澇才背井離鄉的。”
“那你們想去哪兒啊?”
“往北區,或者去京城,做京都百姓去。”
“京城哪裏是那麽好容易進去的,照我說,還不如去安國侯的封地呢!”
“去給安國侯當孫子有什麽好的?”
“你不知道?那安國侯的封地,如今給咱們流民免費看病吶!”
“對對,聽說要是想留下來的,還免費分田分地,免稅三年呢!”
“真的?”
“是真的,安國侯對封地上的百姓可好了,你們知道小神醫不?”
“小神醫?”
“這我知道,我想起來了,安國侯是那個江大人對不對?”
“對對,我們江大人的閨女啊,就是小神醫,她給京城裏頭的皇帝老子跟王侯都看過病,侯爺如今不是回封地替那侯府二爺守孝麽,小神醫也跟著回來了,所以在安泉縣給開了間專門給百姓治病的醫館,咱們看病一次只要三文錢,要是你們媳婦閨女去看病,就更便宜了,只要兩文錢。”
“不可能吧?”流民震驚。
“絕對可能,這義診,到時候侯爺的閨女也會去給咱們看病呢,你們要不信,繞個路去一趟,一來可以去討些免費的吃食,不用餓肚子,二來若是身子不舒服的,可以免費看個病,三來親自去問問,在咱們侯爺的封地看病是不是這麽便宜。”
不少流民終於心動了。
“那,去看看!”
“去看看,反正繞個彎,算是途中打個盹兒,要到時候不樂意,我們還可以繼續上京城去的嘛!”
“走走走!”
安泉縣跟雲山縣施粥義診千方百計吸引流民,但還有大部分受災難民,卻越過了劍南道,繼續往北而上。
甚至在京畿城外周遭的不少流民,也在紛紛流向京城。
這時,誰也沒想到,當大部分流入京畿城裏城外的災民聚集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大事,無形中改變了江叔珩與林幼蟬的命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